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是产业结构不断合理化和高级化的过程,表现为三次产业之间及内部构成与比例关系的变化,生产要素在三次产业间的流动和转移,以及不同时期产业政策的运用。产业结构影响经济模式,并对职业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产业学院是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的适应性产物。也正是在适应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中,产业学院完成了从最初萌芽到正式形成、深化发展的过程,并实现了从教育逻辑到产业逻辑的转变。
(一)产业入场:产业学院的理论想象与实践萌芽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期,大量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因而出现第二产业占比过高导致的产业结构失衡和“经济过热”。学者覃晓航认为面对产业结构的剧变,应单独设立产业学院并建设对应专业,以促进地方产业、企业和劳动者转型。可以看到,一方面,产业学院的初始概念虽然更多指向终身教育的技术学院,但在具体设计上已将产业作为逻辑起点。另一方面,针对第二产业内部加工业与基础产业比例失衡的问题,国家开始重点扶持支柱性基础产业,推动了资金密集型产业扩张和投资体制变革,学校受此影响开始主动引入企事业单位投资,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了企业参资办学的“产业学院”。根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此时的产业学院主要是投资体制变革的产物,企业并未真正参与教育教学环节,仅提供资金支持,但混合所有制在此后产业学院的建设中得到了沿用。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了适应产业变革,全国多地开始创办校办产业,这是一种学校主导、主张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如,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将产业体制引入校内,使其在法律地位上类同于现在的二级学院,主要功能是实践教学基地。校办产业只在学校建设层面进行“教产结合”,而未在育人层面“产教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程度尚低,但已颇具产业学院雏形。
总体来说,在这一阶段,职业教育对第二产业的快速扩张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积极回应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产业学院的萌芽,二是产业逐步进入教育场域,且这两方面是紧密联系、相依发展的。但也需注意到,在产业学院萌芽阶段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学校是唯一主体,且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二是产业以被动姿态进入教育场域,其功能根据学校需求呈现从局部走向整体的递进发展;三是为了适应产业结构需求,学校的行动开始具有产业视角,而由此形成的部分体制机制为产业学院后续孵化和最终落地提供了经验。
(二)产业在场:产业学院的政策孵化与行动破壳
自2001年开始我国市场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产业结构特点为:重工业增速超过轻工业,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滞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要求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和高端化。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尤其加快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并以校企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等体制改革创新来提供保障。该文件明确了企业作为职教育人办学“在场者”的身份,与职业院校在服务产业发展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结,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既定方向。如,山东滨州职业学院遵循政策指引与企业合资共办高新技术企业,搭建产学研基地。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形态加速了产业学院的孵育。
2005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指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方向,强调产学研合作,尤其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其中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被列入“鼓励类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文件从产业方推动了校企更为紧密的合作,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以校企双主体身份在课程改革、人才共享、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化合作,并谋求制度化、体系化、理论化的更高层次。2006年,基于前期合作以及战略制定,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共同创建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学院,这被认为是我国产业学院的首次真正落地。
在产业学院从孵化到破壳的过程中,产业逻辑日益显化,企业的主体性逐渐强化,原因在于产业结构演进从两方面施加了影响:一是产业政策与教育决策合力,使企业代表产业系统成为职业教育主体之一,同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推动产业从需求出发主动深入教育场域,由此孵化出校企双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二是产业结构优化方向决定了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产业学院成为对接人才工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这要求产业和企业在育人行动中必须“真实在场”,而不能只“走过场”。但需要指出的是,产业学院的落成和运行均在教育主场,这使产业和企业的功能发挥和权责履行受到限制。
(三)产业主场:产业学院的燎原之势与模式之变
产业学院并非甫一落地便成为职业教育的热点,而是随着工业化后期现代产业体系的推进得到充分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井喷和模式上的多变。2010年,我国开始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科技和创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产业整体发展层次必须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低质量向高质量转变。职业教育再次通过产业学院应对产业变革的要求,如,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更好地服务中山市“专业镇”特色产业集群下的模块经济,积极响应从依靠能源、资金向依靠技能人才、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转变的产业集群升级需求,在2013年于四镇分别创建灯饰、工商、电梯和服装四大产业学院。
专业镇产业学院模式的开创从三个维度拓展了产业学院的发展空间:其一,开启了基于区域产业结构形态的产业学院模式;其二,充分争取产业外部环境的支持,开辟产业学院“校—企—政—行”多元主体合作模式;其三,创新产业学院运行机制,以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保障其开放性和协同性。可以说,产业学院的探索和发展对产业逻辑的感知与运用愈发强烈,这也是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进行深度交融的重要表现。2017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肯定了产教融合的地位,明确提出设立产业学院以强化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性作用,强调教育在各项经济、产业政策中的优先位置,这在政策层面点明产教双方主客场位置已到交换时刻。
2019年,产业学院被列为“双高计划”中衡量校企合作水平的必要评估指标,产业学院成为高职院校战略布局中不可缺失的一环。2022年对全国375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数据显示,其中八成以上都开展了产业学院建设,全国产业学院数量呈现燎原之势,并等待更多的变式到来。
从被动适应产业结构变化情况转向主动追赶产业结构优化方向,从产业服务教育、校企共同建设的教育主场到教育配合产业的产业主场,产业学院的发展过程亦是产业逻辑不断强化的过程。这也充分证明了产业学院来自我国职教实践、产教融合的自我探索,并非简单的舶来概念。但作为产业学院后续发展的主场者,产业的主体性特点和功能还未在实践中充分显示,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掘产业逻辑。